欢迎访问星座娱乐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13931886722

边缘作战与边缘指挥控制——访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维明

[ 2024-03-30 11:50:45 ]作者: 星座娱乐平台登录

边缘作战与边缘指挥控制——访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维明设计

  原标题:边缘作战与边缘指挥控制——访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维明

  张维明,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面技术少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军委科技委某国防科技组组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4ISR理论与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教材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战争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边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边缘作战作为一种更加适应未来局部战争的新样式,具有力量边缘、结构边缘和任务环境边缘等特征。边缘指挥控制是边缘作战的核心,研究适应边缘作战的边缘指挥控制范式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清晰梳理边缘作战与边缘指挥控制的发展脉络,我们走访了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维明教授,围绕战争的演变、边缘的崛起、边缘作战和边缘指挥控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听取了张维明教授对边缘作战与边缘指挥控制的介绍,探讨了中心化指挥控制与边缘指挥控制设计的科学原理,以及边缘指挥控制的模式特点。

  张维明:网络信息时代是一个更互联、频率更快、更难预测的时代,具有战争样式嬗变、不确定性凸显和去中心化趋势逐步加强的特征。

  记者:每一种现象和战争形态的出现都有深刻的原因。您认为边缘崛起又有哪些主要的动因呢?

  张维明:我认为,边缘之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崛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产力和武器杀伤力的提高。随着生产力和军事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武器装备的杀伤力指数也一直在稳步提高着,特别是20世纪以来,这种提高的趋势大大加强了。与此相适应,士兵的分散率也慢慢地提高,重心也进一步分散,出现了重心前移的现象。单个士兵能力和资源的提高、更加分散的布局,以及信息交流和协作的可实现性,使得边缘组织能够更好地处理不确定性任务。

  二是战争不确定性的急速增加。战争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其标志就是发展变化速度更快,各种各样的因素彼此高度关联,并能频繁互动。尽管我们追踪和测量的能力增强了,但事态的发展速度往往超过了我们的理解和预测,不确定性成为时代的鲜明特征。边缘力量和边缘组织在应对不确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战术单位和边缘组织的重要性日益重要。

  三是战争规模与作战样式的深刻变化。从作战样式看,由政治矛盾而导致的局部战争成为战争的主要形态,反恐作战、城市作战和特种作战等已成为常见的作战样式。军队的力量编成向呈现出“小而精、小而全、小而强”的特征。

  四是指挥成为一项共享和分布的职责。网络信息时代,指挥不再是不是高级军官个体的独家职责,而是一项共享和分布的职责。处理大量同时出现的任务的重点是增强边缘力量。这是因为获得力量的个体和组织所构成的边缘组织,要比传统等级结构中的个体和组织拥有更宽的行动“带宽”。

  五是士兵的独立性和能力慢慢地提高。一线官兵的独立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因此越来越强。同时,因为科技的进步,单个士兵和边缘作战分队获得了其前辈难以企及的能力和资源。这都有利于一线官兵和边缘组织在面对日益频繁的不确定事件和突发事件时,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张维明:边缘作战作为一种作战形式可以说由来已久。边境小股力量骚扰作战相对于正规战是边缘作战,陷敌于汪洋之中的人民战争在某一些程度上也是边缘作战。

  记者:对于边缘的理解,可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能否请您谈一谈对边缘的理解?

  张维明:边缘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力量边缘,也就是这类体系的构成成员有较高的自主和智能化水平。传统的指挥决策、交互协作、行动控制等“能力”被授权和分散化到底层成员;二是结构边缘,这种结构是去中心化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重心”,而是网状结构,能够自我压缩、自我伸展,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三是任务环境边缘,这类体系执行的是高、远、边、深、快环境下的严酷任务。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边缘的内涵,这是我们理解边缘作战的基础,边缘作战经历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您是如何定义网络信息条件下的边缘作战?

  张维明:我们大家都认为,边缘作战是利用高速网络、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网络化、去中心化的边缘赋能,通过广泛的信息分享和团队协作使边缘具备“自主发现任务、自主寻找资源、自主决定行动、自主调整改变、自主评估效果”的敏捷反应能力的作战形式。

  记者:我读过的一本书《蜘蛛与海星》中提到,传统指挥控制其实就是中心化指挥控制,类似于“蜘蛛”,存在一个中心,这种指挥控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呢?

  张维明:中心化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建立并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迸发强大的集体智能,战胜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各种危机。中心化组织体系的关键是中心化指挥控制模式,体现在决策中心、指挥控制单元、层级结构、执行或行动单元等四个方面。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加和环境的急剧变化,这一方式也带来了诸多伤害,就像一艘大船突遇狂风,很难灵活规避。

  记者:中心化指挥控制模式以“决策”为中心,以层级结构建立关联,设计中心化指挥控制是不是真的存在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张维明:中心化指挥控制模式设计的科学原理可以大致归纳如下:一是设计组织的使命任务,通常基于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假设;二是对假定的使命任务进行分解,建立最佳程序或过程;三是考虑个体的技能和局限性,设置高效处理的岗位或专业;四是设置所需的决策单元;五是建立决策单元之间的层级关联,形成决策中心。

  记者:经您这么阐释就很容易理解了。边缘作战兴起以后,是否意味着机械化时代的指挥控制范式应该做出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改变?

  张维明:网络信息时代之前的指挥控制主要是他组织下的中心化指挥控制模式,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挥方式。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不确定性的凸显,以及去中心化趋势加强,传统中心化指挥控制方式、组织设计、确定的流程以及锻造并培育的关系亟待发展。如果继续单纯地按照中心化的指挥控制方式,显然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无论最初的规划有多么天衣无缝,枪声一响,往往不合时宜。为了在边缘作战中抓住宝贵的作战窗口,传统的指挥控制范式必须与时俱进做出适当调整。

  记者:指挥控制是现代战争的“神经”和中枢,也是边缘作战的核心问题。您认为我们该如何理解边缘指挥控制呢?提出边缘指挥控制的概念后,我们还需要不要实施中心化指挥控制?

  张维明:边缘指挥控制具有“自主发现任务、自主寻找资源、自主决定行动、自主调整改变、自主评估效果”的鲜明特征。未来与强敌作战,可能面临通信拒止等情况。指挥员特别是一线指挥员应该在总的企图下,根据动态形势变化自主发现任务,自主做出态势判断,形成与作战任务相匹配的作战方案。未来作战条件下,通过多维空间的智能化侦察与感知,边缘作战单元可以自主获取敌、我、友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和战场环境等信息,可以自主寻找资源和伙伴,由局部作战单元间的智能交互触发全局整体的灵活变换。在边缘作战中,依托智能化系统、数据链、作战云,作战体系由相对固定向快速重构转变,促成原来分属不同组织的各种单元快速转换、分解和重组,生成低成本、多样式的多域杀伤链,更加有效地应对未来边缘作战的各种任务。

  记者:您上面谈到中心化指挥可控制在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但不完美。边缘指挥控制是否为这种指挥控制提供了有益补充,最终会融入新的中心化指挥控制?

  张维明:边缘指挥控制的科学原理是复杂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边缘指挥控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从崛起到融入重组或变革后新的中心化指控一般经历四个过程:一是赋能。即中心化指控向某边缘单元赋能,该单元重组局部资源,应对突发事件。赋能后,边缘单元实现职能转换,由行动单元转向“指控+行动”单元。二是局部重组。即崛起的边缘单元与整合的边缘单元共同构成新的组织。三是中心化指控重组或变革。一种原因是适应崛起的边缘,另一方面是应对战场全局态势的变化。四是边缘回归。崛起的边缘组织整体融入重组或变革后的中心化指控体系,形成新的常态。

  记者:边缘指挥控制主要实施以自组织为特征事件式指挥。同时也需要与上级保持密切联络,及时获得上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也需要他组织。边缘指挥控制是不是能够看成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有机结合?

  张维明:一直以来,指挥控制的实现机制主要是他组织的。边缘指挥控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需要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组织的有机结合,并在两者之间进行快速转换。他组织大多数表现在“任务规划、任务准备、任务执行、任务评估”这一指挥控制过程中;自组织大多数表现在一线作战部队的“刺激、假设、选择、响应”和“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等指挥控制过程中。他组织和自组织都要用好,努力形成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协同指挥的格局。

  记者:边缘指挥控制是一个慢慢地发展的过程,当前可能还存在一些误解,人们对如何推动边缘指挥控制能力的提升更缺少深入思考。您觉得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边缘指挥控制能力呢?

  张维明: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边缘指挥控制能力:一是要发展先进的边缘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包含边缘网络、边缘计算和边缘智能技术,其中边缘网络和边缘计算是基础,边缘智能是释放能力的倍增器。二是要建立敏捷网状组织。去中心化的网状组织在效率上未必高于传统组织,但这种网状组织拥有充分的调整适应能力,易于实现指挥控制结构与流程可重构、可重组,即柔性设计。三是打破传统部门藩篱。只有突破“深井”、打破部门藩篱,实现作战要素深度融合乃至无缝融合,才能创造优势窗口,为边缘作战部队达到己方既定目标创造机动自由。四是创造宽松体制环境。边缘一定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要创造体制环境,让组织中所有的个体都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记者:谢谢张主任!您介绍了边缘作战和边缘指挥控制的一些基础知识,并总结出边缘指挥控制“自主发现任务、自主寻找资源、自主决定行动、自主调整改变、自主评估效果”的鲜明特征,提出了提高边缘指挥控制能力的途径,对深入研究边缘作战和边缘指挥控制具备极其重大指导作用。谢谢您!


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